TOP
海口下水道能开车 鼓风机送空气机器人检查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09 12:26:36
| 浏览:1647次 | 来源:海口网 | 作者: ]
养护工人在丘海大道下方沟巡检。
海口网8月7日消息(记者 林菲 摄影报道)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几十人丧生,民众纷纷将目光投向城市排水系统。海口是个多雨的城市,不少街道一下雨就积水,我们的城市是否能抵挡得住这样的暴雨?在担心之前,让我们先去看看,在我们的脚下有着怎样一个排水世界。 说到下水道,不少人都会想起一款风靡一时的游戏“超级玛丽”,穿着吊带裤的卡通人物,在圆形的管道里钻来钻去。所以当有新闻报道称,青岛的下水道可开汽车的时候,大家都有些吃惊,但你不知道的是,海口也有这样宽敞的下水道。 8月2日,记者通过一个路面上最普通不过的井盖,走进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记者跟着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副所长黎军和几位养护工人来到丘海大道马路中央,打开井盖,养护所设施室的林明伟拿出了一个手掌大小的仪器,将一头连着的一根胶管伸进井里后,屏幕上显示出4个数字。“这分别是硫化氢、一氧化碳、氧气、可燃性气体的数值。”林明伟称,下井前必须用这个气体检测仪检测井里是否有有毒气体,氧气值是否达标,不然会出事的。 当一切准备就绪,记者终于穿上雨鞋下井了。踩着十来个嵌在井筒上的铁踏步,记者下至昏暗的下水道,进入了一个方形的沟渠,两端绵延不见头。黎军称,海口排水体制分为雨水和污水排放,下水道有管道和方沟两种。我们所在的这个方沟是排放雨水的,高3米,宽5米,长526米,是市里前三名的大方沟,汽车通行绝对没问题。
检测沟里有毒气体。 下水道靠鼓风机送空气 一同下井的养护工人卢章雄,穿得和“超级玛丽”中的卡通人物很相似,一件像背带裤一样的裤子,还连着鞋子。有时在井下巡检,水位过高,他就穿这一身雨裤。黎军说,市内的下水道每天都有人清理,每个季度安排全面的巡检,尤其是在雨季来临前。 方沟巡检,一般安排两名工人从上游往下游走,主要工作是看看内壁有没有开裂,水中有没有堵塞的异物。“虽然是雨水方沟,但还是有很多异物流进来。”黎军称,下雨后,雨水会通过路面上盖着镂空井盖的雨水口流入地下管道,一些市民有意无意往井口倒垃圾、脏水等,会让一些管道直径较小的下水道堵塞。“在下水道里,什么都能看到。”黎军笑称,在清理沟渠的时候他们发现过金戒指,但是这种好事可不常有,反倒是危险的事更多,比如蛇。他说,有些雨水口位于绿化带附近,一些蛇等爬行动物可能会被水流冲下来。 记者在方沟里站了十多分钟,开始感觉闷热。卢章雄说,因为只靠着顶上一个开着的井盖透气,所以必然闷。如果中午下来,温度还会更高。一般养护工人下沟巡检的时候,会配置鼓风机,往井里传送空气,还必须和路面上的同事配合,每走一个井位就要打声招呼,以示自己的情况。
组装爬行机器人 爬行机器人巡检小管道 黎军称,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市市管地下排水管道总长为917公里,比海南环岛高速公路总程还长。有可通汽车的大方沟,也有直径仅30厘米的管道。方沟可以靠养护工人巡检,小管道却要靠潜望镜和爬行机器人。 林明伟驾驶的一辆崭新的黄色面包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车身上写着“排水管道检测车”。就是这辆车上,装有一部价值百万的爬行机器人。打开中间的车门,里面放置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是电脑和一部蓝色带显示屏的仪器。“这是爬行机器人的一部分,显示机器人拍摄到的画面。”林明伟摆弄着仪器说道。“爬行机器人在哪?”记者环视车内并没发现机器的踪影,林明伟指着地上一个有着6个轮子,看起来像是某部分零件的机械解释道,爬行机器人需要组装,不用时基本都是拆分放在箱子里,防止被磕碰。林明伟拿出一个长着两只“眼睛”一只“长鼻子”,像狗头一样的机械,吃力地组装起来。他称,这部机器人平时需要两三人一起组装,别看它个头不过40厘米,却有七八十斤重。 组装好的爬行机器人愈发像一只狗,林明伟介绍,两只“眼睛”就是两个照明灯,“鼻子”顶端安有摄像头,要这个机器人爬行还必须接上电源线等。林明伟告诉记者,爬行机器人是2010年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出场的次数不多,但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虽然潜望镜也带有摄像头,但是只能检查一定距离直行的管道,而爬行机器人就可以到更深入的下水道中检查。当地下某段下水道隐含崩塌的危险时,爬行机器人还能代替人下去检查。今年4月,海口遭遇强降雨,雨后蓝天路一段的下水道就是由爬行机器人下去检查的。
实时检测排水系统 排放降雨积水的“功臣” 在海口市区,有一河二溪三湖四沟,即美舍河、海甸溪、鸭尾溪、东西湖、金牛湖、红城湖、龙昆沟、大同沟、崩潭沟、秀英沟,承担着排洪、排水的作用。 黎军介绍,海口是海滨城市,地势南高北低,所以我市雨水的排水采取高水低排、就近排放原则,各路下水道收集路面的和各片区的雨水排入明渠,再引入大海。黎军带记者来到丘海大道下水道的下游出口,也就是杜鹃路旁的排洪沟,30米宽的沟渠有4个出水口,“刚才方沟里的水,就是经过这个口流出来,流向大海。” 强降雨天积水时间的长短,也跟这些沟渠有着莫大关系。黎军称,目前我市下水道管径小于60厘米的小型管道占39%,60厘米至100厘米的中型管道占36%,100厘米至150厘米的大型管道占15%,大于150厘米的特大型管道占10%。在市区一些老路段,最早建设的下水管道偏小,并没有考虑几十年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剧增排水量,以至于当降水量超过下水道承受量时,排放不掉的雨水就会积在路面上。加上海口的沟渠直通大海,一旦海水水位高于沟渠的水位,便会发生倒灌、顶托的现象,排水系统容易在“两面夹击”下瘫痪。
相关新闻
评论
|
![]()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