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企业AAA级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启动 • • 2018年企业AAA级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启动 •
找资讯

TOP
中国城市内涝频发道路积水严重 市政建设受关注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8-18 21:51:15 | 浏览:1770次 | 来源:国际在线 | 作者: ]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于清凡 实习生 宋道玉):入夏以来,中国南北方普降大雨,很多大中城市出现了内涝现象,道路严重积水,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治理城市内涝,专家建议,要在城市系统规划上进行整体考虑。对于已有城区,要人为增加雨水蓄滞渗透能力;对新建城区,要摒弃之前先建地上再建地下的城市建设模式。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短时间内造成市内多处道路积水,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看海”、“观瀑”的情景再次上演,“车成潜水艇、人在水中游”也成为很多市民遭遇的尴尬。而面对突发的暴雨天气,上演水漫金山的还不止北京一地。入夏以来,南北方多地都普降大雨,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很多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城市内涝,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出行被打乱。

  100多年前被法国文学家雨果称作“城市良心”的下水道到底怎么了?大城市在其外表光鲜的钢筋水泥之下,“内心”为何如此脆弱?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程晓陶。他认为,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城市建设中的空间扩张,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的大面积覆盖等,都是造成城市“遇水即涝”的因素。

  程晓陶介绍:“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高速城镇化的阶段,它使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建起来以后,地下的排水施设不配套,不完善。过去,农田、绿地、水塘,它的雨水蓄滞能力是很强的,渗透也是很强的,但是现在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以后,雨水80%到90%都变成地面的径流了,这些都要靠城市的排水系统排出去,排水系统的负担就比原来要大很多。”

  对于遭遇暴雨,城市以往的理念是一定要想方设法让积水排走,而近年在众多城市内涝中,民众发现的窘境是,水根本排不出去,反而从排水口中滚滚涌出,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武汉、广州等许多城市。程晓陶表示,面对如此状况,首先应该把雨水积蓄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他建议城市要建设一些具有蓄滞渗透功能的调节池,它可以根据雨量大小决定雨水直接经管网排出或是先积蓄起来等大雨过后再逐渐排出,而积蓄起来的水也可以经过净化处理,让其渗透至地下,用以回补地下水。
  程晓陶说:“人工构建雨水调节池,来增加雨水蓄滞渗透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排水负担。现在很多人一说涝灾,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排水能力,加大排水能力以后,这个水就集中排到河里去了,这样的话,河里的水就会漫出来,立交桥下积水实际上是与河里水位太高有关系,所以现在城市改造的核心理念和方向不是把水越多越集中越快的排到河里去,而是说怎么通过调蓄逐步地向河里排。”

  而对于新建城区如何预防内涝,程晓陶也给出了建议。他说,在规划一个新城区的时候,首先要把骨干排水管网规划好,另外要摒弃之前先建地上再建地下的建设模式。在修路之前,将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管道以及与地面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排污水、排雨水管道都埋在共同沟里。地下建设弄好后,再做地上建设,这样既可以消除民众对道路反复挖开的抱怨,又能防止排水不畅的窘境发生。

  程晓陶称:“共同沟就是市政管道工程共同利用的一个地下廊道,事先把它垫在下面,上边再修路。排污水、排雨水主干管网都建好了,这时候再有小区开发,它只要把它的管道和主管网接上,(解决)涝灾就没有问题。”

  据了解,北京将在汛期后,对“7.21”暴雨中严重积水的莲花桥、五路居桥、丰益桥等20座下凹式立交桥启动蓄水池建设,计划在明年汛期前建成。另外,为减少硬覆盖,北京将在新建停车场以及公园等公共绿地的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而在厦门集美新城,已启动了共同沟的建设。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