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我国公路养护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或英国认证 达国际领先水平
[ 编辑:admin | 时间:2013-01-04 10:21:27
| 浏览:1505次 | 来源:中国交通报 | 作者: ]
近日,国家级创新平台——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获得英国SCANNER认证,标志着我国路况快速检测技术及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彻底改变了该技术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公路养护自主创新成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25年前,我们引进了英国的自动化检测设备,25年后,我们的智能快速检测设备又走向了英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潘玉利博士感慨中国科技事业几十年的巨大进步。 走出国门喜获权威认证 据了解,英国是世界上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自动化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最早的国家。英国的SCANNER认证是检验设备性能、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渠道,一直被业内视为“世界上最严格的认证”。目前,除我国之外,仅有英国、加拿大、瑞典三个发达国家的同类技术获得了该认证资格。 SCANNER认证要求自动同步采集地理位置信息、道路几何信息、道路纵断面、横断面、纹理断面、裂缝及道路前方图像等7大类共39个路况指标。认证工作包括场地试验、路网检测、系统测试三部分,完成全部SCANNER认证工作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此次仅用了4个多月就完成了认证工作。 潘博士介绍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最严格的认证,主要得益于多年的技术积累,CiCS能跻身于国际舞台,其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 据介绍,早在1997年,CiCS研发小组即开始着手核心技术研究工作;2005年,第一台设备成功问世;3年后,CiCS在国内开始了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到今年,CiCS已走出国门并荣膺国际认证。在这长达15年的艰苦历程中,研究人员先后取得了几十项关键技术,经历了无数次的设备选型与集成试验,完成了几万公里的野外验证测试,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进与更新。 十年磨一剑,今天,CiCS终于以其卓越的研发及应用水平,赢得了国际认可,向世界公路行业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潘博士强调说,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为CiCS开发研制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如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沥青路面快速检测与养护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公路全断面动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等,这是CiCS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以CiCS 为核心的“公路网快速检测与损坏修复关键技术”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的26台CiCS投入到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工作中,为公路养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众所周知,目前公路养护面临的不仅仅是“量”的压力,还有社会公众对“质”的更高要求,社会和媒体对公路设施能否提供畅通、高效、安全、舒适的服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长期“重建轻养”形成的公路养护技术薄弱局面,已成为制约养护效率提高、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主要症结。 据了解,围绕公路养护技术薄弱的突出问题,经过近30年的沉淀与积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路况快速检测、诊断分析决策、养护工程设计、材料工艺应用和公路资产管理等五大核心业务。 依托路况快速检测及诊断分析决策技术,可在全面掌握路况水平的前提下,准确分析病害原因,结合路面长期使用性能预测及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提出路网中“哪些路段”、“什么时候”、 需要“用什么方法”实施大修、中修或预防性养护,合理测算养护预算,同时通过资金优化分配,有效提高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近年来,全国已有57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依托上述技术,完成年度养护计划制定及多年养护规划,在养护资金严重缺乏的当下对其予以合理分配,保证了路况整体水平。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研发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多指标和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方法,形成了高端装备(ORDiS)、大型软件(PORD)及设计标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并重,技术与经济统一的养护设计新理念。目前,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成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9个省市的20余项养护工程,应用里程5000多公里。 在材料工艺应用领域,根据国家及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要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了海母(HiRM)高性能半柔性路面再生技术,该技术可将回收的旧路面材料以较高的掺量拌和成高性能混合料,铺筑于沥青路面中下面层或水泥路面“白加黑”联接层。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6个省市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中。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的公路全资产管理概念,是以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沿线设施等所有公路资产内容为对象,全方位管理整个路网从宏观到明细,从历史到未来的公路资产信息,包括属性信息、检测数据、技术状况、养护需求和工程信息等。公路全资产管理平台可解决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中一数多源、数据不共享、交换不畅通、集成化程度低等问题。围绕部级行业数据管理、省级公路资产管理和地市级养护业务管理不同层次的需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公路养护综合分析平台(CMAP)及区域路网智能养护管理系统(ROMS)两大类模块化产品,并成功应用在10余个省市的公路养护管理。 上述技术与产品均是针对目前公路养护行业的突出问题研发并推广的,在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建设两型交通行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养护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工程中心搭建创新平台 2011年11月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由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筹建“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公高科作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法人实体,负责中心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此举标志着我国公路养护技术自主创新有了“国家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按照发改委要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围绕公路养护技术薄弱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路况快速检测、病害诊断分析、大修养护设计、旧路升级改造等公路养护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大型养护分析和养护设计软件的研发和工程化,推进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示范,不断提供公路养护的成套技术、产品、工艺和装备,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带动提升我国公路养护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今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力争用3到5年时间,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公路养护技术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中公高科董事长黄卫津认为,培育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完备的试验及中试条件,还需要准确把握国际技术走势及市场需求,具备相应的社会资源调度能力和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他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即可打造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发展宗旨就是要将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验证及系统集成,尽快转化为可发挥规模效益的成套技术,从而达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的目的。 相关新闻
评论
|
![]() ![]()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