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企业AAA级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启动 • • 2018年企业AAA级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启动 •
找资讯

TOP
郑宏杰:推进“智慧+韧性”市政管理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 编辑:admin | 时间:2022-09-27 17:06:19 | 浏览:4607次 | 来源:中国市政建设网 | 作者: ]

推进“智慧+韧性”市政管理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郑州在“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需要统筹做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安全的关系,提升城市整体防灾减灾水平,推进“智慧+韧性”的市政管理。

    近年来,郑州市政管理在不断融合“智慧管理”和“韧性治理”模式,并在郑州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提出了智慧市政建设规划;同时还不断推进“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和“智慧市政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尝试引入隧道智慧管养模式、地下管网智能机器人探测技术。这些创新举措适应了智慧城市管理和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一些措施还位于全国先进水平,并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目前郑州市政管理仍存在管理“碎片化”、部门间信息不畅通、智慧化手段应用不足、市政设施日常监测不完善、公众难以有效参与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发现难、养护维修成本高、问题反馈解决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若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需切实推进“智慧+韧性”市政管理模式,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智慧+韧性”市政管理的模式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区,“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在5G通信、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点越来越多。就市政管理领域而言,“智慧市政”指以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各类信息资源,对市政设施及相关系统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实现自动监测、预警、告知、反应的城市设施智能监测及控制体系。“韧性市政”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刚性”“弹性”“自适应性”“学习恢复能力”等特性,即凭借市政现代化的硬件和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其基本功能和秩序的正常运转,并能够根据城市发展、市民需求动态调节管理体制、模式、功能,与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相适合,及时抵御和化解各种风险和灾害事件,快速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能够从过去市政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并转化成创新举措。

     针对当前郑州市政管理中“碎片化”“脆弱性”“应急处理缓慢”“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需要从互嵌意愿、体制创新、治理创新和技术融合四个方面构建“智慧+韧性”市政管理的融合模式。第一,在互嵌意愿方面,针对具体的市政管理问题,利用问卷调查、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大数据舆情监测分析、移动端互动平台等工具,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公众在市政管理方面的诉求,与公众建立互信机制,从安全性、便利性、及时性等方面动态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强化公众规则意识,提升公众市政管理文明素养,在政府和公众间形成互惠共生的生态环境。第二,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创新管理体制,在网络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下,建立统一领导指挥的智慧化市政管理系统,并优化其内部管理结构,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加强内部管理和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实现“智慧+韧性”市政管理的有效落地。第三,在治理创新方面,要整合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第三部门、企业及公众等主体在人员、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建立良好的政商关系,支持数字市政产业发展,实现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治理。第四,在技术融合方面,要围绕市政管理各类业务的具体特点,积极利用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从市政业务和现代化技术有效融合层面实现市政管理信息共享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实施“智慧+韧性”市政管理的路径

     1.创新市政管理体系,推进网络化治理。韧性市政管理要确保分散的治理结构与随机动态的风险变化相适应,需要借鉴郑州市相关部门的改革经验,建立网络化的治理结构,明确城市管理委员会统一决策、领导和指挥,纵向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横向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强化在郑省直和驻郑单位属地管理机制,尤其是理顺“重叠地带”“空白地带”“分离地带”管理职责。

     2.构建统一的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完善“大市政”数据家底。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及业务协同,需要构建统一的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即在郑州市现有市政管理平台基础上,对接城市管理、交通、水务等部门,利用数字地图、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功能,建立包含井盖、管网、泵站等各类市政设施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可视化信息大数据库,通过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市政设施档案资料和现场核实等方式,完成全市市政设施基础数据的采集、校核、入库、编辑、管理等,形成覆盖全市所有地域的市政设施地图,彻底解决当前市政设施基础底数不清难题,完善“大市政”数据家底。

     3.开发智慧市政APP,健全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构建统一的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基础上,针对当前市政设施管理漏洞和问题,完善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机制。借助“郑好办”智慧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市政移动端APP管理平台,实现通过一部手机搞掂全部业务流程的快速处理模式,有效解决市民上报信息难、市区和部门间联动不足、问题督导不力等难题,市民发现市政设施损坏等情况,可及时用手机拍摄并进行线上报障,报障信息可通过智能匹配自动流转至主管部门和养护单位,养护一线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完成签到、巡查轨迹实时记录、巡查发现问题和问题整改及时上报等功能,主管部门可实时查询问题并及时督办未处理问题。市政设施的监管采取人工巡查和智慧监管相结合方式。智慧监管即利用传感器、GPS定位系统、智能机器人等设备对市政设施实时定位监控,一旦市政设施出现倾斜、破损或被盗等现象,通过传感器可以实现自动报警。

     4.制定市政设施“韧性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韧性”。要根本上改变市政设施脆弱性问题,不能按照传统城市防灾思维进行大拆大建,这不仅浪费大量财力,有时还会制造出新的脆弱性。第一,不同类型市政设施的防灾性与周边自然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要详细梳理市政领域各类灾害风险的历史与趋势,总结经验教训,细化市政设施安全韧性标准,编制城市道路防灾手册和灾害图,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做好做实市政设施建设、灾害风险评估、精细化预报预警、靶向性信息智能发布等常规性减灾防灾工作。第二,要把应对灾害和前期规划环节相结合,在灾害发生前促使市政管理部门达成目标共识,事前制定完善的实施细则,提高应急处理和事后重建效率,实现“事前性恢复”。第三,实施高韧性的“微循环”新模式,即根据井盖、管网、泵站等不同市政设施的特点,分类编制生命线工程改造方案,并立足于“平疫结合”“平灾结合”,在现有基础上补充原来没有的“微循环”,同时利用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平台来协调各个领域内的微循环设施。

     5.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发展智慧市政产业。“智慧+韧性”市政管理离不开居民和企业的有效参与。第一,在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编制中,应确定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范围、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建立全流程公众参与体系。第二,建立智慧市政演示基地,或拓展“郑好办”等平台功能,通过可视化软件动态模拟展示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建立多渠道、多场景的公众参与方式,增强公众体验感。第三,创新公众参与的大数据搜集和分析方法,把公众满意度作为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编制、评价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第四,本土数字产业应围绕韧性市政建设需求,加快技术创新,为韧性市政建设提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建立良好的政商互动关系。

三、优化“智慧+韧性”市政管理保障机制

     1.加大市政管理的财政支持,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智慧+韧性”市政管理初期,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资较大,资金和技术是最大的瓶颈。第一,可以创新PPP等融资模式,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技术或人才等方式参与研发、建设和管理,并将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与市政建设相匹配,解决“智慧+韧性”市政建设中资金、技术等难题,同时为其他领域的“智慧+韧性”管理提供要素积累和示范作用。第二,在当前财政“过紧日子”的背景下,财政支出仍要向市政设施等“里子工程”倾斜,应综合比较不同市政设施项目的风险类型和社会效益,对建设项目优化次序排名,合理分配年度投资计划。第三,“智慧+韧性”市政的实施会增加设备软件支出,相应降低人工费用支出比例,由此会导致市政领域财政资金的内部结构发生动态性变动,需要以“零基预算”为原则编制部门和项目预算,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创新人才机制,加强“智慧+韧性”市政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团队是“智慧+韧性”市政能否落地的核心,这就需要创新人才机制,不断强化智慧型、创新型市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在郑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合作开展重大攻关课题的研究、灵活聘用高校专业人才、建立相关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获取更多技术、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围绕“智慧+韧性”市政建设对各类岗位的新要求,动态优化岗位职责,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分类培训,学习先进的市政管理技术,强化应急事故处置能力,经常性开展实战演练,并通过考核机制分流或淘汰不合格员工,相关岗位的人才缺口通过引进高校毕业生的方式进行补充。

     3.建立沟通激励机制,促进多元主体互信合作。在“智慧+韧性”市政管理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响应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确保多元主体间的互信合作。第一,市政管理部门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还要强化全员公关意识,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智慧+韧性”市政管理方面的规划、政策和工作举措,树立现代化的市政管理新形象,提高公众对市政管理的关注度和支持度。第二,完善市政管理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激发市政管理内部活力。第三,建立“智慧+韧性”市政发展基金,一方面通过项目、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本土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郑州“智慧+韧性”市政建设,另一方面制定详细规则评选“年度市政管理热心市民”,对积极参与市政管理的市民进行公开奖励和表扬,鼓励市民及时上报市政设施故障,并积极建言献策。
 

作者:郝宏杰 博士 
郑州轻工业大学 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  副教授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